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6篇(全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生命是什么?我以前还真没有思考过,学习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后使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悟。学习这一课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6篇,供大家参考。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6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篇1

生命是什么?我以前还真没有思考过,学习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后使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悟。

学习这一课时,我一直被感动着。感动在于飞蛾面对危险,不管能否逃生,它都极力去克服和战胜;感动在于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冲破坚硬的外壳,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那种顽强;更感动于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被病痛折磨、行动严重受限制下,没有沮丧,没有沉沦,而是以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自学成才后把爱回报给更多的残疾人。是啊!她没有让短暂的生命白白流失,她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是有限的,可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像杏林子这样身残志坚,珍惜生命的人还有很多。像音乐巨人贝多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面对残酷的双耳失聪,他没有屈服,反而更加热爱生命和音乐。他耳朵听不见,就用筷子顶着琴键,通过琴键的阵发感觉声音来作曲,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音乐巨作。他的音乐被誉为“灵魂的声响”。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他的音乐史中流传并发扬光大,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再说海伦·凯勒,不到两岁就因病失去了听力和视力,但她并没有放弃,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克服生理缺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又将爱心拥抱世界,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

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活得充实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改变了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是发光的,也是灰暗的;是奇迹的,也是平凡的,重要的是你自己怎样把握!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篇2

人们时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人们总是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是将来甚至来世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我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那么,事实上又真的是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去。只有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活。

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难以承受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医生托马斯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身上,灵魂与肉体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赏读这一段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的文风类似于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特雷莎的妈妈——萨比娜年轻时很漂亮,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继而去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离过两次婚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这段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却只能从中选择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原本拥有的一切,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获得自己最基本的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这才意识到一切正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所拥有的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着女儿留下。可一切都是徒劳,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即便是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丢掉了灵魂。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最终也只能在“卡列宁”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将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难承受的时候,一切都晚了。生命,始终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重新来过。因此,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于曾经的生命之轻,都将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另一方面,米兰所要传达的爱情观又是什么?“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我们用太多的理性思维去思考它,那么爱情将不再纯正。然而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我们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以此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随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才恍然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地愚蠢,爱情亦或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抉择的问题,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选择打抱不平还是熟视无睹?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确帮了我们不少忙,远离轻松选择刻苦,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给自己力量,就像托马斯念着这句话离开医院去波西米亚找特雷莎并与之共度一生一样。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这是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这段爱情的挣扎。其实,我本人是不太赞同这句话的。诚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选择却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去失败的决定中,吸取经验从而对下一次抉择展现出十足的信心,而对与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以及身边的人是否快乐。

小说主人公双双意外身亡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一类人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米兰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一笔。也许生命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所谓正确、错误之分,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或许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这“生命之轻”,都好像是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当我们渐渐长大,经历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将是云淡风轻,尘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篇3

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我向往平淡、静谧。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无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他和托马斯的狗)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

书没肿么看懂,有时间继续看一下!而且里面的很多文字很现实,很唯美。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选择是什么呢?是轻还是重?慢慢琢磨吧!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篇4

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带着一丝附和热望的心情阅读它,所以只能隐隐约约瞥见深入精神骨髓的主题,我全心全意地追求,想要清楚明白作者的心绪是以何种决然的姿势延伸至他的信仰世界。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笔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转绰约,燃到尽头的温存化做浓浓密密的欣喜。我们都是害怕孤单的孩子,提着昏暗的灯笼寻找思想的光源。

思想的高尚和明丽,不禁让我们产生种种对生命理性思考的“动荡性”。这是一种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脱离私心脱离狭隘的思想者的圈地。昆德拉是在用灵魂写作,用灵魂舞出生命的曲线。同样,灵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狭隘的。否则,思想与写作,将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眩目火花。只有对生命,对人类存在的广阔的空间的有针对性深度的思考,才能包容这些无限幽静却时时闪硕着不安分之感性的意境。

在这里,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

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等。

最喜欢的人物是萨比娜。那个独立的,有丰富的“内涵”的女子。辗转于两个男人或完满或不完满的爱情之中,流离于本性或孤独或幸福的状态之中。

她有着非常吸引人的个性,个性包裹着那具寻找独特寻找自由的灵魂之身。所以当读到她戴着一顶与她美丽而冷漠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圆礼帽出现在镜中时,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昆德拉另加重笔描述镜中的影象:她手牵着一位身穿灰色西服,打着领带的男人。

理所当然的,这段全情节理性描述的段落成了我最爱本书的三大支点之一。另外两处则是特蕾莎托着她笨重的行李捂紧伤口逃离那个一心掌舵她的男人,逃离她曾以为可以栖身的地方。只是她在引诱,她本着这样难以让人猜测的心情离开。还有关于小狗卡列宁的微笑的完整叙述,是整本书显的最为清新,最为感性的章节。它的存在使“不可承受生命之轻”这一主题思想更为深刻生动,也在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灵魂心田上植下一束超越庸俗超越无奈的幸福之光。在这里,人的本性被作者埋下的这一高层隐喻反复地践踏。同时,所有的低俗又被反复的引申和强调。人性受到了它存在为此最颠覆理念的的批判和谴责,不留余地。

引用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思考来结束我清浅的阅读吧——“大使,这种对”被遗弃的世界的怜悯“,也是透过或进入遮蔽生命的幻景、意义和直说,直面生命,直面生命的赤裸和显然时的眩目。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篇5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导读篇6

我们的生命草图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我们在直线运行的时间之虚无中飞行。人类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是管理者。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纯粹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以从中产生爱情。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令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的,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灵与肉:肉体是囚笼,是一个传达身体机能的仪表盘,身体脸部的线条,是自我灵魂的呈现。灵魂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灵魂在肉体消失以后还残存,寄宿或附依在身边的人旁边。在特蕾莎身上有摆脱不掉的的母亲灵魂,她可以很固执的调动自己的意志力,虚化母亲灵魂的影子,但不久反复而来。

“我”的独特性隐藏在人类无法想象的那一部分。我们可以想象,仅仅是众人身上一致,相同之处。个别的“我”是无法猜处,估不了。因此,需要通过他人身上去揭示它,发掘它,征服它。

男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有主观意念。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但,总是不断失望,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不可能找到。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善变的一种感伤借口。

另一类男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无尽的多样性。因为“我”不是公开就能了解,而需要去征服。被征服的对象价值与征服他们的时间成正比。他们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主观理想,对所有人感兴趣,从不失望,又很快厌倦约定成俗的美,因此,从不停止猎奇。

同一事物每次激发的含义都不同,每一次含义回响着之前曾有的所有含义。每一次新的经历都会与之应和得更为和谐,丰富。萨比娜和弗兰茨之前的狭径是各自生命的乐章。假若人还年轻,生命的乐章刚刚开始,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当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同。

轻与重: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得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记。背叛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当第一次背叛就已是不可挽回,它会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想从一个人身上听到真话,那么你先说真话。如此亦是。

萨比娜对背叛的激动不已,背叛铺开了她一条崭新的道路,一次叛逆的冒险。每一次她都满心欢喜,可一旦旅程结束,又会怎样?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和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被判的?一切虚空了,而虚空就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压倒她的悲剧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他们希望他人也像自己一样懦弱,这样他们曾经有过的行为便再也普通不过,也借此挽回名誉,给软弱披了层媚俗的外衣。而反之的人,对懦弱者心存一份喜欢,要是没有这些懦弱者,他们的勇敢将会立即变成一种徒劳之举,谁也不欣赏。

推荐访问:不能承受 生命 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了什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原文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摘抄及感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2000字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感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讲什么